彩神 - 彩神
彩神2023-12-06

刘跃进 的谦和与《从师记》 的严苛——写在“《从师记》暨新时代学者散文研讨会”前******

  顾友泽

  刘跃进先生的新作《从师记》出版,拜读之后 ,收获颇丰 。《从师记》是一部散文集,主要记载先生 的求学经历以及与此相关的人与事 。虽然是以自己 的个人经历为线索,然而内容却异常厚重 ,这 是因为作者早年生活 的“那个时代 ,激情澎湃 ,如同我的名字,一直在‘跃进’中” ,在介绍自己 的求学经历时,不可避免地反映那个波谲云诡亦且波澜壮阔的时代 。而且,作者转益多师 ,其所师从或交往者大多为学界名流 ,本身就有很多为人关注的事迹 。如此种种,决定了该书 的内容必然不同凡响,精彩纷呈而浑厚淳雅 。

  虽然作者并不刻意抒情,甚至在情感表达上非常地节制 ,但这部《从师记》还 是给读者带来了很多 的感动与感慨 ,比如作者因母亲 的提醒而失去了也许会产生美好爱情 的机会而心情复杂就令人唏嘘,作者对自己早年学业先天不足而导致不得不放弃作家梦想的描述同样引起很多同龄人的共鸣,至于其在艰难环境中备战高考时表现出 的坚韧不拔的意志更是令人感动。然而 ,最令我感动的 是作者对学术尊严 的维护与学者交往之间的温情。

  作者对学术与学者的尊严非常看重 。他在《斯人已逝 ,德音未远》中谈到自己作为大三的学生看到傅璇琮先生 的《唐代诗人丛考》时 的感受:“我并不能完全读懂,但可以读出学术的厚重与学者的尊严,那是我向往 的境界。”而作者自己到扬州大学讲学后,也同样得到了这样 的赞誉,王小盾先生在给作者的信中写道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的深厚博大,其尊严及其生机,都由你谦和地表达出来 。” (《求其友声三十年》)

  正 是出于对学术尊严的维护 ,面对良莠不齐 的学术界 ,作者忍不住对当前学术弊端提出严苛批评 ,其在《裴斐先生的傲骨与逸情》中指出当前学界存在消解经典 ,或者躲避经典,同时 :

  在方法上 ,因循守旧 ,为论文而论文 ,为学位而学位,缺乏学术个性,更缺乏活 的灵魂。在态度上 ,仰慕洋人,唯洋人马首 是瞻,洋腔洋调 。在结果上,书是越来越多,垃圾也越来越多。

  又在《从师记》中说 :

  现在有些专著,往往连概论都不如,只 是依据既有 的知识 ,预想一个题目 ,然后利用现代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拼凑成书。这样的成果 ,或许能给作者带来一定好处,对学术界来讲 ,几乎没有借鉴意义。

  作者平时与人交往温文尔雅,几乎未曾见其动怒,但是对学术界的不良风气 ,却还是直言其弊 ,体现出维护学术尊严的高度责任感 。

  那么,如何维护学术的尊严呢 ?作者通过介绍自己所崇敬 的师长 ,具体而形象地给出了答案 。

  首先,维护学术尊严就要尊重学术本身。作者认为 ,学术本身 是厚重 的 、博大 的 ,无论是谁都无法全部把握,因而面对学术,始终要保持着谦卑之心。其在《好诗不过近人情》中谈到自己在杭州大学学习 的体验:

  这些课程,内容浩繁 ,一时难以消化 ,但 是它却向我打开了一扇窗 ,可以真正感受到世间学问 的博大浩繁 。

  在《从师记》中又写道:“大千世界,图书无限 。一个人终其一生,也读不了多少书。”一个人取得 的成就 ,面对既广且深 的学术殿堂 ,何其渺小 。故作者引用罗宗强先生的话说 :“现在很多教授还不明白山外有山 的道理,以为自己写了几本书就是专家。”学术研究如果局限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故步自封 ,结果必然是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作者又引用姜亮夫先生 的话 :“登高望远,你才会知道世间学问 的博大,自己 的渺小,没有任何理由骄傲 。”(《记忆中的水木清华》)面对学术,学者理想的状态应该像傅璇琮等先生那样“学问既深,义气自平 。”作者赞美这样的状态,亦追随前辈的风范 。

  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认为,做学术研究最重要的 是有学术品格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师长们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文献基础 、恢宏 的视野 、高度的文化责任感 、坚强的毅力等不厌其烦介绍 。介绍姜亮夫先生,写其临终前对学生 的“最后最高要求” ,令人感佩不已 。记录叶嘉莹先生之论 :“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真诚则是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做人做事要真诚,学习钻研要真诚。真诚 是做人的重要标准 ,古代这样,今天也是这样 。”彰显出叶先生修辞立诚 的风范 。而记叙罗宗强先生指导作者写作学年论文 的详细经历,则让我们看到罗先生一丝不苟、严谨到近于苛刻 的程度的形象,而罗先生 的学术品格也呈现在我们眼前。尤为令人感动 的是 ,作者专门为既没有显赫 的家世与名声 ,也没有令人瞩目的成就 的社科院文学所图书馆主任汪蔚林先生作传,表彰其甘于奉献、勤勤恳恳 ,以专业 的精神服务文学所的学者的事迹 。在作者的眼中,学术分工并无高下之别 ,敬业的精神都值得人尊重。

  其次 ,维护学术的尊严就要求学术研究本身不俗。作者在《记忆中的水木清华》中特意援引王国维的话:“大抵学问常不悬目的而自生目 的 ,有大志者未必成功 ,而慢慢努力者反而有意外之收获。”作者阐释说:

  王国维先生就 是想告诉学生,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有太强的功利性和目 的性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 :

  “士之读书治学 ,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

  又在《从师记》中引用钱穆 的话 :

  我生平做学问,可说最不敢爱时髦或出风头,不敢仰慕追随时代潮流,只是己性所近,从其所好而已……世局有变 ,时代亦在变 ,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天地变,时髦的亦就不时髦了 。所以不学时髦 的人,可不求一时群众所谓 的成功,但在他一己亦无所谓失败。

  作者高度认可这些说法,并且身体力行 ,其学术研究,不务空言,言必有得 ,往往能够从文献 的细枝末节中发现历史的某些真相。而其对当下学子攻读博士学位的目 的 ,也提出自己 的看法:

  通过三年 的专业学习 ,我们 的学生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的博大精深,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都会有益处。开卷有益,没有白费的工夫 。重要的是要阅读,要有积累 ,不能有太强 的功利目的 。

  学术不仅不是追求世俗利益 的工具 ,甚至学术本身并不带有目的 ,是无用之用 。

  再次 ,维护学术 的尊严要求学术研究者能够做融通 的学问 。钱穆在《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中说:“欲求了解某一民族之文学特性 ,必于其文化之全体系中求之 。”学术如果格局太小,很容易造成盲人摸象的局限 。只有将局部放到整体中考察,才能真正发现局部 的特征与意义 。作者接受众多名师的亲炙,提出学术不能流于琐碎饤饾,支离破碎 。其认为学术研究中的文学研究应该遵循刘知几《史通》中提出的才、学、识三者并存的原则,并阐释说:“才就是艺术感受,学就 是文献基础 ,而识则 是理论素养 。”而当下有些研究,“仅就某一点而言,似乎有一得之见 ,但是,倘若通盘考察,就不 是那么回事了” 。(《好诗不过近人情》)这样的研究 , 是不足为观的。相反 ,作者赞同这样的研究:“也许他们所研究 的对象可能是一个很小 的题目,但 是在这课题的背后,你却感受到坚实厚重的学术支撑。”(《好诗不过近人情》)这些观点,正 是师长们对作者耳提面命的结果 。罗宗强先生教导说:“工夫要扎实,但不要钻牛角尖……思想还是开阔些好 。”(《从师记》)姜亮夫先生在古籍整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说 :“不要培养电线杆子式 的专家,而 是粗通中国文化的学人 。”(《从师记》)在“最后最高要求”中提出:“培养自己‘普照’整个专业与中国全部文化史 的能力”“不做支离破碎的学问。”(《记忆中的水木清华》)曹道衡先生起草 的《先秦两汉文学博士生培养计划》提出 :“应强调史料和作品本身 ,坚决反对空谈 、人云亦云及发奇谈怪论。”(《从师记》)作者就硕士论文求教于魏隐儒先生,得到 的答复 是不赞成写空洞 的诗文评类的文章 。傅璇琮先生提出:

  学术著作,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应该似一级一级的楼梯,要扎实 ,便于扶着向上 ,使人能“更上一层楼”,以便“欲穷千里目”,而绝不能是用花纸包扎 的虚阶,看起来颇能目迷五色 ,但一踏上,就会使人跌下 ,害人不浅。(《斯人已逝,德音未远》)

  受到众前辈 的影响,作者也特别重视学术中研究资料的编纂 ,也多次介绍前辈学人在这方面的贡献,又现身说法,启人深思 。

  学术之外 ,《从师记》这部书带给我 的感动, 是作者与众师长之间的情感 。毫无疑问,作者对书中所介绍的师长怀有深深 的感激,在《引言》中,作者写道:

  在我过去四十多年的求学经历中 ,老师们的影响既广且深……我很景仰他们 ,也很感念他们 ,很希望有更多机会将这种感念之情表而彰之。

  将众多师长的人格风范与学术成就记录下来本身就是情感的表达。而且,读者很容易发现 ,作者在很多篇章中都使用“感念”“感佩”这样的字眼,看得出作者是一位很容易动情的人 。他在昆明偶遇魏隐儒先生时,表现得“喜出望外”(《“小室无忧”》) ,对于王继权先生 的帮助,作者心存感激 ,“小子何德何能,竟能得到王老师常年 的垂青,实属不易 。”(《来谕惓惓 ,亲如促叙》)然而 ,我们又很容易注意到 ,作者在表达情感时却并不热烈 ,而是点到即止 。

  同样的情况 ,也发生在众师长 的表现中 。姜亮夫先生对清华大学及清华导师有深厚 的感情 ,因为作者来自于清华,特意将其召至家中长谈。姜亮夫先生深情回忆在清华的学习与生活,言语中充满无限怀念与感激 ,“姜老经常感叹说自己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再也没有遇到清华这样 的好学校了”(《记忆中的水木清华》) 。然而,姜亮夫先生直接 的抒情并不太多 ,谈得更多 的还 是清华导师的学术与对其教导的经历。

  我想 ,这大概就 是学者表达情感 的方式 ,深沉而内敛。作者报考曹道衡先生 的博士, 是通过傅璇琮先生介绍的 。曹道衡先生在病榻前告诉作者,他无意中翻出了当年傅璇琮先生当年的推荐信,并说出院后找来送给作者作纪念 ,后因曹先生去世而未能如愿 。这 是一件非常小 的事,但从这件事中我们看到曹先生与作者情感之细腻 ,以及对于师生 、同道间情谊 的珍视。作者与众师友的交往 ,因学术而结缘 ,其淡如水,而这也正是众师友平时待人接物 的态度 。傅璇琮先生嘉惠学林,助人无数,在学界影响甚大,然而其八十岁大寿的庆祝场面冷清异常,因为傅先生事先约法三章 ,不允许大事铺张 ,这正 是本色学者的处世之道 。

  作者笔下的师长及作者自己 ,往往将对自己帮助与教导 的母校、师长 的感激当成自己宝贵的人生财富,将之作为一种精神传递给后人。姜亮夫先生曾很庄重地对刘跃进先生等人说 :“清华导师也是你们的祖师,要不辱使命。”对学校 的热爱、对老师的尊重与回报 ,最重要的 ,不 是口头 的称颂,也不是平日里的嘘寒问暖,而 是将学校与老师 的良好 的风气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影响一代代学子 ,斯文不坠。有感于此,作者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也有明确 的要求 :“如今 ,我也是一名老师 ,也要像王老师那样 ,努力工作,培养学生,多出成果 ,这也许 是对王老师的最好回报 。”(《来谕惓惓,亲如促叙》)事实上,除此之外,作者还利用社科院文研所 的平台及个人 的影响力将年轻的学者组织起来举办读书会等活动 ,指导年轻学者 ,促进学术的繁荣 。作者认为:“我现在依然持有这样的看法,一个年轻学者 ,能够得到前辈的扶持 ,确实会影响一生。”至于这本《从师记》,更 是将师长所授与自己 的心得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学界 ,嘉惠学林,功莫大焉。我想,作者 是将自己对师长的感激转化成了另一种形式,变成了指导、提携后进的动力 。学术人的温情,大概就 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代一代传递着吧 。

  作者在《记忆中 的水木清华》中写道  :

  水有源,树有根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 ;一个人有多成功 ,要看他有谁相伴。

  《从师记》这部书 ,从某种意义上讲 ,就是指点、陪伴我们这些后学在学术道路上前行 的无声导师,也是直观展现学术 的尊严与温情的舞台。我们感动于刘跃进先生勤勉好学的精神 ,羡慕其受教于众多饱学之士 ,更感激其金针度人 。薪火相传,此之谓欤?

  (作者系文学博士 ,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 南通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 。)

彩神

中共二十大“立己达人” 与世界同行******

  (中共二十大·观察)中共二十大“立己达人” 与世界同行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电 题:中共二十大“立己达人” 与世界同行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翻看中共二十大报告 ,两个词连日来被中外媒体反复谈及 。

  一是“人民”,从“以人民为中心”到“守 的是人民的心”,“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始终 ,分量最重。二是“人类”,从“人类面临 的共同问题”到“全人类共同价值”,“胸怀天下”的眼光关照世界 ,展现格局。

10月16日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词典中 ,“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胸怀天下”都 是至关重要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仅被列入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也在二十大报告中被突出强调。

  这两个“坚持” 的背后,都 是人 的发展。连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的 ,也是发展这一最大公约数 。多年来 ,中国共产党一直把搞好本国 的发展和给世界发展带来贡献紧密结合在一起,以“立己达人”的理念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互动 、同行和共赢 。

  中共二十大对中国道路的擘画折射了这一理念 。“坚持人民至上”,正使中国更好做到“立己” ;“坚持胸怀天下” ,则使中国更好兼顾“达人” 。

  中国将发展立于自身力量 的基点上,从描绘中国式现代化,到规划教育 、就业、社保、医药等细分领域发展 ,二十大报告以更周密 的部署兼顾“14亿多”和“每一个” 。“坚持人民至上”,意味着14亿多中国人要集体进入现代化,这是国家发展水平的整体跃迁 ;但也必须是共同富裕 的现代化 ,不允许出现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财富在一端积累、贫困在另一端积累”等状况 。

资料图 :2022年9月26日,北京市长安街沿线国庆主题花坛亮相,吸引市民拍照“打卡”。图为位于军事博物馆前广场的“命运共同体”花坛,寓意深化全球发展合作 ,共创共享和平繁荣美好未来。 中新社记者 赵文宇 摄资料图 :2022年9月26日,北京市长安街沿线国庆主题花坛亮相,吸引市民拍照“打卡”。图为位于军事博物馆前广场的“命运共同体”花坛,寓意深化全球发展合作,共创共享和平繁荣美好未来 。 中新社记者 赵文宇 摄

  以更好 的自身发展为基础 ,中共二十大“坚持胸怀天下”。过去 ,中国没有采取殖民侵略、单纯资本驱动 、掠夺大自然等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传统路径 ,而 是依靠自身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 、和平发展 、和谐共生的新路。

  如今,“胸怀天下”绝不意味着包办解决其他国家各自复杂的内部问题,而 是着眼全人类的共同命运 ,为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机遇,为共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

  由二十大报告具体部署观之,从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到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到维护多元稳定 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这都 是惠及中国人和世界各国民众的多赢之举 。

  由中国及世界 ,中共二十大将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放在了同一视野之中,这正 是“立己达人”古老智慧在当下 的传承 。(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彩神地图